高分子微凝膠的合成與應用研究最近報道的很多,尤其是運用酰胺類衍生物合成具有一定智能特性的微凝膠粒子。聚N-異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微凝膠具有溫度敏感性,是近幾年來研究最多的物質之一。該聚合物具有最低臨界溶解溫度特性(lowercriticalsolutiontemperature,LCST)[1],所謂最低臨界溶解溫度就是微凝膠在此溫度以下聚合物充分被水溶漲,形成均相體系,而當溫度升高超過其LCST時則表現為疏水性,與周圍的分散介質之間產生相分離。Atsushi等[2]實驗室曾發現凝膠的體積變化并給出凝膠狀態方程,并合成具有光響應特性的智能凝膠。聚N-異丙基丙烯酰胺的最低臨界溶解溫度一般在32—38℃之間(隨分子量和聚合物的組成不同而不同),在溶液中相轉變行為一般遵從“coil-globe”模型[3]。這種具有溫敏性的高分子微凝膠有很多方面的應用[4],尤其在生物醫用上的應用最為引人注目,主要用在免疫技術、細胞學研究、蛋白質抗體和藥物的固定載體及醫學診斷[5]。一些生物醫學工程上應用的毫微載藥體系所采用的智能載體也多為這類智能型高分子納米微凝膠[6]。聚N-異丙基丙烯酰胺的某些共聚物高分子微凝膠的LCST與人體內溫度相近,利用這一特性可以實現體內藥物的智能釋放。但目前文獻[7]所報道的有關NIPAM微球的粒徑一般大于100nm,用無皂乳液聚合方法合成490nm的PNIPAM微凝膠,Kawaguchi等[8]用乳液聚合方法合成出375nm的PNIPAM微凝膠粒子。而生物體內的各種組織和病變部位的細胞所能通過的粒子粒徑不同。如靜脈給藥后,小于50nm的微凝膠粒子一般能夠透過肝內皮細胞,通過淋巴循環到達脾、骨髓及腫瘤組織等患病部位[9],而且粒徑在納米范圍更便于智能微凝膠在體內實現藥物和生物活體的運輸和釋放。為了能夠得到納米級單分散性聚N-異丙基丙烯酰胺微凝膠,以及控制反應在低溫下進行,本工作采用紫外-可見光引發無皂乳液聚合(Sur facantfreeemulsionpolymerization)的方法來合成納米微凝膠(無皂乳液聚合是指在聚合體系中不含或者加入少量乳化劑的聚合方法)。并研究了光引發與常規熱引發所得到的微凝膠粒徑大小的區別,比較了不同的乳化劑對納米微凝膠粒徑的影響,以及相同的乳化劑在不同的濃度時產生的微凝膠體積變化,即粒徑與乳化劑用量關系。